孩子總是自動自發,就不用獎勵了?--摘自《善用獎懲的教養新配方》


書名:善用獎懲的教養新配方
作者: 楊順興  
出版社:新手父母


80%父母都在問:為何我家孩子叫不動、講不聽、罵不怕?
心理治療師傳授:孩子老是講不聽,就用『獎』的試試看!

帶孩子,就像帶兵。父母是長官,長官要有堅持、有原則,
不能過度順從士兵想法。完全民主的教養模式,絕不是王道!




>>「懲罰」及時且直接矯正孩子的偏差行為
過度依賴講理,只會讓孩子面臨更多危險,
所以,在家裡,「有限體罰」是必要之惡。


>>「獎勵」讓孩子知道自己被肯定、有價值
即使孩子表現真的很差、問題行為一大堆,
父母還得盡可能量挑出孩子的優點來獎勵。

 
加上獎勵,塑造孩子的正向性格
 
有位媽媽的問題,應該也是不少家長會遇到的:


我的小兒子很乖,他常常自動幫忙做家事,叫他去讀書,他也很快就去。但是大女兒就不一樣了,完全叫不動。每次都要等到我要罵人打人,她才心不甘情不願的「開始動作」。唉,這讓我好苦惱。既然小兒子都會自動自發了,我還需要獎勵他嗎?會不會給他獎勵之後,他反而不像以前那樣的主動啊?
 
我的回應如下。
 
想一想,大人的世界裡,有個表現良好的員工,總是自動自發完成份內工作(甚至幫忙同事),他該不該得到獎勵呢?獎勵會不會讓他失去做事的動機呢?還是讓他的動機更加強烈?
 
答案很簡單。當好表現得到優渥獎勵,會讓人更有動機去做事。身為父母,應該要掌握的重點是,讓孩子清楚地感受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常見的獎懲模式有兩種。一種是,表現好的不給獎勵,但是表現不好的要給懲罰(即責罵責打)。提問的媽媽,就是屬於這一種。另一種是,表現好的有獎勵,表現不好的沒有獎勵。
 
我認為,第二種模式比較第一種好。因為第一種模式會讓孩子缺乏做事的動機,導致父母常常在跟孩子拉鋸。
 
但大多數父母都採用第一種模式。這使親子關係遭遇一種困境:父母對懶惰的孩子採責罵手段,罵到最後,孩子麻木了。變得叫也叫不動,打也打不怕。
 
要是家裡的小孩不只一個,其他孩子也會跟著出問題的。一旦聽話的小孩認真做事沒獎勵,懶惰的小孩輕鬆混日子卻也沒懲罰,這肯定會讓聽話的孩子反彈。
 
我說第二種模式比第一種好,是知道當父母給勤勞孩子很好的獎勵時,會讓這個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好行為被肯定,覺得公平。懶惰孩子雖得不到獎勵,但他會了解這是自己造成的,也能接受。
 
信裡提到,「會不會給他獎勵之後,他反而不像以前那樣的主動啊」的問題,是完全不需要擔心的。
 
試想,一個學齡的孩子每天要面對多少大人、老師、同學,彼此的互動有多綿密。父母獎勵孩子的好行為(如勤勞、有禮貌),且孩子的這些行為大量發展,將會影響他與周遭人的互動。
 
孩子表現良好,同學喜歡他,老師喜歡他,鄰居看到也誇獎他。這些互動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棒」。當他這樣覺得,就會表現出更多的正向行為。若再加上父母的鼓勵,這樣的行為就會更多更強,直到變成孩子性格的一部分。
 
父母教育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在孩子仍稚幼時,透過獎懲塑造他的人格,獎勵應該大量使用,讓孩子的正向行為盡情發展。

  
                      


育兒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