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大雞慢啼,還是不能輸在起跑線?



書名:請問醫生,我的孩子有問題嗎?
作者: 劉貞柏/圖文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請問醫生,我的小孩只喜歡自己玩,他是不是自閉症?」
「我的小孩坐不住,難到是過動症?」
「我的小孩洗手都洗好久,我怕他有強迫症?」
「我的小孩上學哭不停,是分離焦慮症嗎?」

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總會遇到一大堆問題,父母憂心忡忡,卻不知道要向誰尋求答案。
問老師?但常常沒有時間深入討論。
問長輩?大家都說是你太緊張了。
問網友?他們看不見孩子真正的情況。
問專家?專業術語聽得頭昏腦漲。
問醫生?好像又沒有那麼嚴重。
 
為了這些「用心,只是找不到方法」的父母們,
本書作者劉貞柏醫師找出25個最常見的教養問題,提出各種彈性的思考方式。
 




孩子智商高,是不是資優生?孩子的發展比別人慢,是不是要趕快去早療?

多刺激大腦,放手去學,孩子就會進步

過於保護,不讓小朋友練習,他永遠沒機會學。
 
 

嘗試讓孩子練習簡單家事

 

  
初級如排碗筷、擦桌子;中階如洗碗、晾衣服;困難像打掃、煮飯等,可從小開始練習。

「毓雅連擦桌子都很難叫,寫功課也慢半拍,如果要她用電鍋煮飯,全家大概不用吃晚餐了吧?」毓雅媽媽說。

孩童練習目的在於「多方嘗試、開發大腦潛能」,為了這個大前提,需要投注額外時間,在孩子學習過程中耗費多餘時間是必然的。若只為了效率,不讓他們練習,可能永遠沒機會從實做學習,更沒機會犯錯,缺少從挫折中學習及培養受挫力的經驗。

智商高出一般人的毓雅尚且如此,對於一般智商或智商偏低的孩童更是如此。怕孩童慢半拍或出差錯,為省事不讓他們練習,那麼永遠沒有學習機會,原本具備的能力也因少用而生疏,或因害怕失敗而越來越退縮,整體功能被低估,孩子學習過程進入負向循環裡。

幼童的初期學習重點不在「 智育」,而在「刺激大腦」。孩童的腦神經系統還在發展,尚未定型,藉由多樣化外在刺激,能有效地進一步開發大腦潛能。

 
 

家長鼓勵開發幼兒的感官能力

 

 
讓他們多感受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各種感覺。不要急著將各種感覺下定義,而是去多體會感官的不同層次。



 
 

看顏色

 
   :不要太快要求背誦「這是鮮紅色」、「這是粉紅色」、「這是暗紅色」 
        這種「死記」。鼓勵他們感受「光影、顏色、明暗」的基本感受。

Tip 同樣紅色蠟筆,隨著塗鴉深淺筆觸,呈現不同紅色樣貌;搭配不同的燈光或日照,會有光影變化。畫在不同顏色紙上,也呈現不同繽紛。


 
 

嚐味道

 
   :同樣吃蘋果,也分冰的跟不冰的、甜的跟沒那麼甜的,產地、季節、完
       熟跟熟透的,各有風味。

Tip 不必太早讓幼童在心中定義「這味道好」、「我喜歡這個味道」、「我要吃多點這個味道」、「我喜歡吃蘋果」。

 
 

鼓勵運用創造性表達

 

  
不要限制孩子的特殊表達,反而可適時鼓勵。

「天是藍的、樹是綠的」,認知上正確,這是制式表達。若以藝術想像:天是橘色晚霞、晚上的樹可以是黑色。創造性表達增加想像力、培養觀察力,更可跳脫傳統邏輯思維,活化大腦。

更具創意的表達,例如:看到美麗的天空,你想到哪首歌?想到哪種動物?你會想到誰的臉、誰的表情?高度創意性表達初看天馬行空,但正是發揮孩童的大腦優勢。

大人可以這樣問,小孩不必如此答:大人以創意性問題提問,小朋友很容易被「問倒」。所以語氣要和緩,用意在「鼓勵孩童活用大腦」,而不是「用很難的問題讓他們答不出來,甚至造成退縮跟挫折」。把握孩子在細微處主動發揮創意的瞬間,以口頭及肢體語言鼓勵並延伸其創意。

 
 

流行速食易讓孩童感覺鈍化

 

 
 先撇開營養失衡跟過度食品添加物的漢堡、薯條不談,試著想想:無論在台灣還是印度、紐約或加州,你踏進速食店都會看到類似的裝潢、聞到空氣中類似的油炸味、嚐到味道類似的食物飲料,在在幾乎封閉任何變化的可能性。

食品中添加過度油脂和糖鹽調味,吸引大腦產生愉悅錯覺:孩童以為自己愛吃速食。大人們也誤認孩子愛吃,儘管知道吃多不好又無法克制。

感官封閉,大腦也越來越封閉。商業手法會「透過調味鼓勵大腦呆板鈍化,卻又一再想吃」。久而久之,缺乏彈性思考也不足為奇。

速食餐廳行銷手法就是「讓孩子不知不覺中越吃越多」,讓大腦變得呆板,喪失挑選食物的能力。有鑑於此,應盡量減少此類食物。

 
 

多元化教學,深入學習本質,不拘泥形式

 

 
多元化學習不只是參加才藝班,而是能從生活周遭注意細小變化,觀察存於其中的萬千世界;再從思考中點滴領悟、匯集智慧,並熱切地在心中產生共鳴。沒錯,照這樣的學習邏輯,不只是孩童,成人也能在這條路上不斷前進、自我成長,達到豐富心靈的目的。

                      



育兒教養家事早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