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常說的謊言--摘自《刺蝟媽媽與穿山甲女兒的思辨對話》

書名:刺蝟媽媽與穿山甲女兒的思辨對話
作者: 羅怡君 
繪者:妹妹
出版社:新手父母


當刺蝟遇上穿山甲,硬碰硬曾經讓我們兩敗俱傷,
看似約定俗成的教養規則,在我們之間被迫出局。
我循著穿山甲留下的線索,嘗試每一個依偎角度,
Reset 曾經的理所當然,走出不一樣的教養之路。




自信-到底該表現給誰看呢?
我以為主動出擊,積極爭取,被看到的才是自信。
「媽媽,我知道答案,但又不一定要讓人家知道我知道!」
  原來,提出這樣的要求,是我沒自信贏,才要孩子扳回一城。

快樂-我們原本就擁有的東西。
我盡力規劃、安排活動,一心想著幫妹妹製造快樂。
「媽媽,我不想變裝,也不要去要糖果耶。」
原來,快樂是本質,不必刻意添加,而是得陪著她尋找真正的源頭。

誠實-華盛頓砍倒櫻桃樹的故事是假的?
我不鼓勵孩子說善意的謊言,因為這讓孩子對自己的心不誠實。
「媽媽,那是想像,大家都因為驢子假扮的斑馬變得開心。」
原來,善意的謊言得存在,當它能緩和無情環境,支撐人的快樂時。


                           

父母最常說的謊言


父母用對「美好社會」的想望,對孩子進行洗腦,
充滿愛的謊言製造機,不知不覺讓他們受傷中毒了。
「期待」和「現實」相混傳達,恐怕讓孩子無所適從,
引導孩子誠實閱讀心底深層面,別再拿情緒當藉口。

 
想找靈感、想知道最近熱門的話題,去書店「逛書皮」就是件有趣的事。看各家出
版社在書名上使盡功夫、封面設計爭奇鬥豔、包裝無奇不有,都不必翻開書,就能
從當中見識到各個不同領域的專業。
 
親子教養類書籍的版圖顯然是有越來越大的趨勢。突然,有本書讓我心虛了一下
─《父母最常說的21個謊言》。
 
我的確是當了媽媽後常對妹妹說謊啦,但有二十一個這麼多!這是一本美國翻譯書,
好奇心驅使之下翻翻目錄,這二十一個謊言就是每個小篇章的標題,有些謊言看來
的確是流行於古今中外的。比如說:
 
「有志者事竟成。」
「外表沒關係 ─ 內在最重要。」
「心意最重要。」
「沉默是金。」……
 
從謊言內容也不難看出東西文化差異。有些美國父母說的謊,是受東方教育的爸媽
比較說不出口的,或者,說了也是口是心非。就像是:
 
「輸贏不重要,重要的是怎麼打這場球。」
「那不是你的錯。」
「只要活得快樂,人生中做什麼都無妨。」
「愛會讓你倆相守一生。」……
 
回想自己的成長過程,的確對這些「謊話」都不陌生。不論是父母或師長,周圍的
大人們好像都曾經用類似的說法告訴我們,而不知不覺被洗腦的我們,有了孩子之
後,似乎也不經意地開始重複同樣的內容。對於妹妹,我常說的又是哪些呢?我腦
海裡馬上迸出這三句話:
 
「每個人都是妳的好朋友喔。」
「只要妳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
「妳怎麼對別人,別人就會怎麼對妳。」
 
以往的民風樸實,環境單純,這些「勵志小語」也許還能發揮作用,然而,現在這
些話常常是不攻自破。
 
當妹妹對陌生的環境和人感到害羞,不願接近時,我經常脫口而出就是這句:「每
個人都是妳的好朋友喔。」看似鼓勵的話,也許只會讓敏感的她因「感受落差」而
備感壓力。
 
當妹妹參加比賽或準備表演時,長輩們往往也懷抱期待地替她加油,然後,不經意
地說:「只要妳努力,就一定會成功喔。」然而,結果卻不是每次都盡如人意︙……。
 
這樣美好的世界是大人們對社會的「想望」,多少會投射在這些言語中。心想,孩子
的認知尚未發展成熟,傳遞這種訊息,那麼事情就能比較單純、社會就能變得善良,
至於其他的事情─「長大就會知道了」。
 
這樣一來,會不會讓孩子的期待與社會的落差更大?又會不會我們刻意忽略的人性
本質,從一開始就無意間「教」孩子說謊,或讓孩子以為自己不夠正常?
 


以交朋友的例子而言,教育專家裴利曾在書中提到,「人天生就會想跟誰玩,不想
跟誰玩
」。在孩子一開始的團體或社交生活裡,家長經常忽略每個孩子天生氣質所
帶來的喜惡,或礙於面子而不夠尊重孩子的意願,固執地創造大人眼中的烏托邦,
這也許就是吵鬧爭執的開始。
 
有次,帶著妹妹參加朋友聚會,席間各自的孩子玩在一起。沒多久妹妹跑來找我:
「媽媽,我可以不要跟小玲玩嗎?」
 
「當然可以,不過發生什麼事了嗎?」我先給她一個肯定答案,並希望她能多透露
一些訊息。
 
「因為小玲希望我們按照她的方法玩。可是我不想這樣玩。」
 
「喔,那真的蠻不舒服的。不過小玲知道妳的感覺嗎?那其他人也有同樣的感覺嗎?」
知道原因之後,我在想,有沒有其他發展的可能性。
 
「沒有,我沒有告訴她。我也不知道別人有沒有這種感覺。」妹妹馬上且冷漠地回
答我。
 
「那妳想試試看告訴她嗎?說不定她也會很喜歡妳不同的玩法。」
 
「可是我一點都不想告訴她。我現在只想要自己玩就好。」妹妹斷然拒絕我的提議。
 
這時候,小玲的媽媽靠了過來,大概是聽到一些片段,想關心一下。
 
「妹妹怎麼不開心了啊?是小玲怎麼樣了嗎?」朋友小心翼翼地開口詢問,似乎期
待妹妹說些什麼。
 
妹妹躲在我的身後,始終保持沉默,沒有回答。這幾秒的空白僵局真是尷尬萬分,
我只好開口答腔。
 
「沒什麼事啦,只是孩子們玩的方法不太一樣,她想自己玩就好。」我盡量描述事
實。
 
「這樣啊,是不是小玲又很霸道啊,阿姨跟小玲說一下,好不好?」朋友大概覺得
有點抱歉,很想出面解決。
 
「不用這樣吧,這沒有什麼對錯,小孩子第一天認識,難免會有相處不習慣的地方,
我們給點意見,其他讓孩子自己去溝通就好。」我連忙出聲阻止。最怕的就是碰到
像這樣因為感到尷尬而介入的大人了。
 
我用眼神暗示一下朋友,告訴她我來處理就可以了。
 
我把妹妹帶到另一個角落,重新開啟對話。
 
「如果妳現在只想自己玩也可以,那還有什麼要跟媽媽說的嗎?」
 
「沒有。」妹妹還是一臉不開心。(媽媽直覺:明明就有什麼)
 
「那為什麼可以自己玩,還是那麼不開心啊?媽媽沒有勉強妳,阿姨也不會去跟小玲
說什麼。」
 
「我也不知道。我們什麼時候要回家?」妹妹突然冒出這麼一句。
 
當妹妹提出「何時能回家」的疑問時,我就很清楚妹妹的情緒並非「遊戲方法」所造
成的不悅,而是有其他潛在的心理因素。我想引導妹妹繼續往內挖掘,而不是用「不
喜歡遊戲方法」的藉口當作情緒浮板。
 
我先開門見山說出結論:「我們沒有那麼快要回家,也不會因為這件事而提早回家。」
妹妹有些沮喪。
 
「妳要不要想一想﹃為什麼﹄生氣?如果只是玩得不開心,那自己玩就可以解決了,
為什麼還要回家?是不是還有其他的原因呢?」
 
妹妹低頭不語。我知道這題有點困難,所以一說完,順勢把妹妹拉進懷裡。用身體語
言告訴她我對她情緒的支持,但是事情還是必須想清楚。

 
「因為很無聊,其他小朋友都聽小玲的,就沒有人跟我一起玩了。」妹妹想了一下,
說出新的資訊。
 
「恩,對喔,其他小朋友好像都跟小玲玩得很高興,那有沒有可能是小玲的遊戲真的
蠻好玩的?」我覺得這條線索可以漸漸切入重點。
 
「恩。」妹妹很不情願地承認。
 
「所以我猜妳可能有點……羨慕?也有點……吃醋?唉呦,好複雜的感覺喔。」我故
意用調皮的語氣。妹妹點點頭,沒有說話。
 
「恩,媽媽可以了解。我覺得妳也可以提出妳的玩法,讓小朋友也有機會試試看。小
玲比妳先提出,當然大家就先這樣玩,妳都還沒說就已經生氣離開了,根本沒給別人
和自己機會啊。」
 
「可是我想說的時候,小玲就不讓我說完。」妹妹突然抬起頭,糾正我猜錯的情節。
 
「喔,原來是這樣子啊,難怪妳會生氣。那現在如果有機會的話,妳還想讓小朋友試
試看妳的遊戲嗎?」
 
「想!」妹妹很肯定,已經和之前「想自己玩」的結論不同了。
 
接下來的對話,已經不是處理情緒,而是討論如何說服別人的過程。
 
若不用「誠實」的原則進行討論,很可能妹妹還是停留在想自己玩、想回家的「逃避」
方法,也沒有機會認識、體會那複雜微妙的情緒了。
 
天生的氣質和個性,會造成對事情反應的差異,同樣的事情並不會讓所有小孩都感到
不悅。妹妹還曾經很明確地告訴我她不喜歡哪幾個同學,因為「他總是很喜歡推撞」,
或「他毫無理由就碰觸別人身體」,或「他每次都不聽大家說話,一直說自己的」……。
 
先不要去否定孩子的情緒,能夠明確帶領他們說出喜惡的原因,才有機會陪著孩子往
下探尋,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差異,也許這樣更可以協助孩子學習不讓這些因素困擾自
己。
如果只是說出「每個人都是你的好朋友」這樣的謊言,恐怕只會讓孩子在人際關
係中無所適從。
 
無意間「謊話連篇」的大人,常常把「期待」和「現實」混為一談。說明人情世故原
本就不是簡單的事,更不應該用三言兩語引導孩子簡化因果、概括承受。現在就開始
檢視自己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是不是過於簡單美好?是不是傳達期待而非事實?別
成為充滿愛意的「謊言製造機」,包著糖衣的毒藥,反而會在無意間讓人受傷啊!
 

 



兒童育兒教養